
他是乾隆最有才华的儿子,书法排名清代第一,这字简直堪称完美!
发布日期:2025-08-08 01:24 点击次数:181
图片
他的书法墨迹不仅影响当时人的学书风格,更是远播朝鲜、日本,其书论被奉为清代帖学的“法典”。他的楷书,既有赵孟頫的圆润流畅,又有欧阳询的刚劲有力,风格典雅又不失灵动;行草书更是纵逸深厚,自在挥洒间尽显风流。今日分享他以行楷书写就的《书论三则》,可以说是永瑆书法智慧的结晶,它由《论结体》《论用笔》《论书势》三部分构成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阐述了他对书法的理解与见解。图片
他觉得字的结构是书法的灵魂,主张写字要写得 “奇宕”“疏宕”,还分析了王献之、欧阳询这些书法大家写字的结构特点,把好的地方融合起来。这都是他常年练字、观察、琢磨出来的,是他对汉字怎么写才好看的深刻理解。
说到用笔,他认为这就像划船的桨一样重要,关键在于用好笔锋。他研究了王羲之等名家怎么用笔锋,自己用笔也很熟练、变化也多,其中包含这起笔、行笔、收笔都刚刚好,这都是练了无数次才做到的。
图片
书法的气势是作品精神气韵的核心,得有内在的活力。永瑆说,气势不只是表面上的奔放,更是里面的节奏韵律,能体现出写字人的情感、心情和艺术修养,他还引导学书法的人体会这种深层的韵味。
图片
不单单如此,此作在笔法之上,更是技艺娴熟,笔画之间顾盼呼应,笔势宛若流泉奔涌,起承转合皆恰到好处。可见其融赵孟頫之圆润流转与欧阳询之刚劲挺拔等诸家神韵于一炉,遍临名家,取其所长。
不过更多的成份是取其赵孟頫的笔势,这应该也是受当时时代书风的影响。结体之间,他力臻疏朗俊逸之境,字形端庄娴雅,结构紧凑却不失灵动之姿,笔画布白匀整合度,重心沉稳如磐石,观之自有典雅秀丽之韵,既恪守传统书法的结体准则。
图片
成亲王永瑆就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,也是嘉庆皇帝的哥哥。他出身皇室,却在书法上闯出了大名堂。永瑆三岁就没了母亲,小时候挺孤单的,练字成了他排解情绪的办法。
他年轻时认真学过晋唐时期的好字帖,临摹赵孟頫的《胆巴碑》,体会那种圆润柔和的感觉;研究欧阳询的《九成宫》,学习其中严谨的结构。书法成了他躲开宫廷里那些麻烦事的地方。
图片
他不跟着别人瞎学,把帖学的优雅和碑学的刚劲融合到一起,还提出 “字的结构没有固定法则,但有规律可循” 的想法。他写的《书论三则》更是出了名的:他讲结构时重视灵活变化,讲用笔时创造了 “拨镫法”,讲书法气势时强调要有内在的动感,给后来学书法的人不少启发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在清代他和刘墉等几人被合称为清中期的“书法四大家”,他老爹乾隆更是直接夸他“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”。而成亲王的学书历程也是笔墨日更不辍,在晚年退隐后,在 “诒晋斋” 里想明白了:“学书法就像参禅,抛开各种外在的东西,才能看到本质。”
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书法作品,不凡收藏起来自己也动笔临一临,我觉得观看不练过了眼瘾不过手瘾那是不行的,您说呢!哈哈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